桃李满天下 雨露润春华

———记“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毕霞教授

期次:第711期       查看:611





  不计辛勤一砚寒,终始惟一育桃李。三十而立,三十才成。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毕霞老师心有清泉,凭借着对共产主义的高度信仰、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万千学子的深深挚爱,三十年如一日,用勤、用功、用心做好一件事,洗濯灵魂让思想更加深厚纯净,滋兰树蕙让生命更加丰盈生动。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她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取得了一批可圈可点的教育教学成果,赢得了一群交心交底的忠实粉丝。
  以智开人,以哲启人1986年,毕霞老师从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就成为了河海大学的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探索如何培养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和引导作用,她把枯燥平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人生启蒙课,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和充满智慧的故事,去引导和匡正学生的“三观”,启发他们自发地探索人生真谛,培养他们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哲学是一种很生动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果掌握了,可以在生活中游刃有余。”她经常勉励学生,“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自高自大,平和地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毕霞老师更多地是和学生交流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她很希望这样的智慧能够生活化,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毕霞老师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灌输,但不能一味灌输,要把各种知识和道理生活化、个体化,要让学生理解、体会、感悟,这样学生才会喜闻乐见。”
  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素养,毕霞老师的教学如鱼得水,在引导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学中效果显著,深深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喜爱。毕霞老师成为了河海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和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并担任江苏省巾帼示范岗和江苏省优秀二类课程的负责人。2017年,她成功当选“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
  对于毕霞老师来说,参加全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并不轻松。暑假的开端她才得知要参加这场教学比赛,而开学不久就要在现场展示成果,时间的紧迫让她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
  在这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她不仅要确定主题、写讲稿,还要提前录制一个视频。“整个视频要求20分钟结束,一分钟也不能多。”她说,“一个教学片段中,你需要将问题引入,要讲解这个问题,最后解决它,中间还有一些资料的穿插。而如何把控它们的长短,就成了困扰我的地方。”
  时间的把控是视频录制明面上的困难,而隐形的要求则是极高的熟练度。毕霞老师说:“录制视频时,我不能说错一句话。”所以只好一遍又一遍地完善、练习自己的讲稿,以求达到心里的预期。
  而现场展示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一位评委向她提问:“让决策公开就能真正实现监督吗?”听到这个问题她愣了一下,出现了小小的卡顿。而事后再次回顾这个问题时她发现换一个角度其实可以有更加完美的答案。她可以从量化角度回答:“可以,因为权力的监督是一个从零到十的过程,即使是百分之十的监督也是一种监督。”虽然她获得了“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的称号,她仍然为当时自己没有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而感到遗憾。她认为“生命力就是时时存在,不断前进”,因此即使面对繁重的任务,她也勇往直前,希望不断突破自我。
  以情感人,以笑暖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毕霞老师看到了榜样的力量,更明白示范的价值。怀快乐之心快乐人生,是毕霞老师的座右铭。带着给学生最有用的阳光心态,毕霞老师总是笑对每一位学生,以情感人,以笑暖人。在她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下,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毕霞老师勤勤恳恳教书,本本分分做人,认认真真育才。她善于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史来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努力让每一个河海学子具有“中国灵魂、全球视野、河海特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讲授十九大描绘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在美访学及丰富的海外游历,通过中外对比解读中国梦实现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激励学生用“青春梦”去成就“中国梦”,唤醒、鼓舞学生的内在激情。
  “我去加州,看到一个商店里用汉字刷着‘使用招商银行信用卡打八折’的话,很受震撼,因为我切实感到中国已经强大起来了。”看到中国人从去美国还要在天使岛隔离到现在堂堂正正进出海关,用毕霞老师的话来说,她的想法是“越出国便越爱国”,教思政时也就更有底气。她上课时也会提及去海外的经历,她会和学生们讲述美国孩子自己交钱上学的事例,因为“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她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永远与时代俱进,做时代的弄潮儿。
  毕霞老师每学年有近400个学时的超负荷工作,她成为一名“思超”达人。没有课内课外,更没有课前课后,在她眼里,只要学生有需求,她随时给予答疑解惑。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中,授受双方坦诚相待,教学相长。学生由衷地敬佩其学识与修养,有的学生与她的友谊已保持30年之久。1991年毕业的冯同学在毕业之后常常联系她,经常发邮件与老师交流谈心。虽然后来因为两人都过于忙碌而断了一段时间的联系,但不久之前,冯同学在北京的校友会上重新得知了老师的联系方式,两人再续师生情谊。
  “最开始的时候,手机还不是很普及,下课联络很不方便,有些同学就在下课的时候找到我,和我聊一些生活与学习上的问题。”毕霞老师说,“有学生晚上和我一起在操场上散步,问我考研等选择,我会给他们一些小小的建议。”还有人让她春节回家的时候注意安全,小小的问候道出了真挚的师生情,与其说是师生,倒不如说是朋友。毕霞老师和以前的学生还有QQ群,她说过:“这些QQ群我永远不会删,我会一直在里面。”
  以己带人,以研助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思政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一课堂和主要阵地,毕霞老师在工作中注意组班子、建团队、聚合力。1997年以来,毕霞老师先后担任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的负责人,积极带领团队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实践中。
  在毕霞老师的组织倡导下,课程组集体备课、集体编书,组织微课、慕课比赛,实施“一人一题一室”流动专题教学,开展对话式教学,在互听互建中提高团队教学水平和能力。新颖的授课方式、精准的授课内容、高超的授课技巧,让学校思政课巧妙地“活”了起来。教改成果“‘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获河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组也被评为河海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新华社《内参选编》,《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纷纷对河海大学的思政课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潜心教学之余,毕霞老师还注重教学研究。毕霞老师表示,科研工作对教学很有帮助,这要求她读更多的书,思考更多的问题,可以使知识成倍的增加。她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思想政治理论领域的部省级项目,主持、参加江苏省思政课教改项目多项,在《江苏高教》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课程专业教材多部。在尽职尽责,守好三尺讲台之外,她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成为了南京市政协智库联盟和江苏省侨专委专家,主持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调研报告》获省委宣传部优秀调研论文二等奖,调研报告作为内参直接报送省领导。她的研究成果多次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内参《建言》和《侨情专报》上发表。(蔡嘉妮 余钰珑 张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