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六个三”打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

期次:第681期       查看:43


  我校从1997年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始终以服务行业需求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拓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知识、能力与素质”和“大学、企业与政府”相互作用的双三螺旋人才培养模型,确立了“校内培养+基地培养”、“知识构建+工程实践”的专业学位研究生“1+1”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的“三赢”局面。
  推进三重开放,构建多维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推进教学、科研资源对行业企业开放,为基地依托单位的学习进修和业务培训提供支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与基地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进开放办学,加快国际化合作培养步伐,与国际上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高水准的高校如法国杜埃矿业学院、里尔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颁发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和法国工程师学位证书。推进研究生培养基地之间交流互通,定期召开基地单位经验交流会、分片区的基地单位联席会议等,促进基地单位之间共享人才培养经验,打造就业联盟。
  促进三个联动,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设计在招生环节,试行订单式招生,邀请基地单位参与研究生的面试、录取工作,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培养环节,邀请基地导师来校授课,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提高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契合度;学生赴基地进行“顶岗实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阶段,学生实践结束考核结果优秀,可与基地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
  注重三个结合,构建适应现代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体系一体化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突出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立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人文模块、工具模块、复合模块五大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和研讨式教学,聘请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开设应用性课程,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此外,还构建了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的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培养阶段,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标准,确保各个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
  打造三类基地,建立稳定的联合培养实践平台我校充分发挥水利行业特色优势,构建了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三种类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30家,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84家,遍布22个省(市),形成了稳定的实践平台,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构建了“分片区管理+分学院管理+分类型管理”的全覆盖基地管理网络。
  实施三重保障,确保培养过程的规范化运作我校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成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基地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研究解决基地建设、发展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为联合培养提供了组织保障。制定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细则,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学生管理、导师管理、学位管理等作出规范性文件,为联合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围绕研究生顶岗实践、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建立了双向条件保障机制,每年双方投入约4200万元用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取得三赢成效,形成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生的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教学相长,基地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提升。企业能够尽早地发现人才,充实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可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给企业带来“看的见”的效益;联合培养基地搭建了政产学研用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升了学校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目前,我校共有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专业学位涉及19个工程领域,每年培养12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一大批世界瞩目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都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服务。3名工程硕士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5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被评为“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南瑞集团公司研究生培养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康纳(常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南京良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3家工作站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河海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曾荣获2014年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周林)